婺城區發揮學校的育人功能,垃圾分類工作實施“4D”管理,通過“三加三減”的做法,實現校園垃圾分類達到精細化的目標。
“4D”管理,榜樣示范做加法
全區學校全面實施垃圾分類“4D”管理,學校按“組織責任到位、宣傳教育到位、垃圾處置到位、長效管理到位”量化考核細則要求予以執行與落實。每周學校內開展自查自糾,每月片區內開展輪換檢查與考核,每季度片區間開展交叉檢查與考核,每年度局組織的年度垃圾分類量化考核。對優秀的學校進行表揚,對落后的學校進行約談。同時學校依據自己實際設立如實驗中學的垃圾分類紅黑榜等考核公開欄,建立“班級監督員、學校保潔員、大隊部、政教處”四級監督體系,把“垃圾分類”工作列入學校文明班級評比內容。另外全區還開展創建“垃圾分類示范校”、爭做“時尚小達人”等活動,用榜樣的力量來引領垃圾分類工作。
“1+2+4>7”,分類意識做加法
調動和激發學生在家庭中的正向作用,把垃圾分類工作列入教師家訪的必備內容,通過“小手拉大手”萬名教師大家訪的方式,常態化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導。運用小程序設置“垃圾分類知識”趣味考,用二維碼推送等方法邀請家庭成員參與答題,通過“1+2+4”(“1”學生+“2”父母+“4”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方式,讓每個家庭成員增強了垃圾分類意識,提升垃圾分類知識的知曉率,提高垃圾投放的準確率,從而實現了“1+2+4>7”。
精細分類,變廢為寶做加法
學校各場所按分類要求規范設置分類投放點,對可回收物進一步精細化分類,學校設立“綠色回收銀行”,既實現垃圾源頭減量,又能為班費增資。另外通過開展“拯救牛奶盒”、“垃圾變寶貝”實踐活動,把塑料瓶、廢報紙等制作成一件件創意手工藝作品,從而實現了變廢為寶。
光盤比拼,“廚余稱重”做減法
學校實施光盤行動,對中餐剩飯、剩菜以班級為單位通過“餐余稱重”,一餐一稱重、一周一評比方式,讓學生形成“吃多少取多少”和不挑食的習慣。另外,學校設立用餐文明監督崗,對師生用餐、垃圾分類進行監督,“廚余垃圾”大幅減量。
優化設置,“撤桶并點”做減法
全面實施“撤桶并點”,每所學校設置標準化的四分類集中投放點一處和易腐垃圾收集點一處。各教室、辦公室及公共場地按標準設置成組投放點。對每個投放點都實行網格化管理,做到責任到人。新建學校垃圾分類集中點按標準化3.0版本進行建造,從而實現垃圾集中收集點的精美化、現代化、智能化的要求。
源頭減量,環保節約做減法
學校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杯,倡導可循環使用的物品。為減少中餐后餐巾紙使用量,部分學校為學生準備了不同顏色的手帕、毛巾,一天一換;為減少飲用瓶裝水,學校安裝直飲水設備,實現全覆蓋;為學校禁止使用塑料袋、一次性杯,學校贈送教師“菜籃子”、“水杯”;為減少閑置衣物浪費,學校開展為貧困地區獻愛心的舊衣捐獻活動。通過控源的方式與舉措,大力宣傳環保理念,努力實現垃圾源頭減量。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