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德清縣聚焦垃圾分類長效治理短板,以數字化賦能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為著力點,探索打造智能化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助推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數字化覆蓋率100%,創新做法榮獲2022年度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最佳實踐案例。
打造“三全”平臺,優化垃圾分類智慧管理格局
突出精準性,打造“數據全”平臺。利用無人機多方位實景環顧拍攝,融合高精度定位引擎實現三維虛擬展現,成功打造智能、可視、精細、高效的全縣“垃圾分類地圖”,結合數據收集分析,動態更新全縣542個分類投放點(含農村39個)、180個農村接駁點、13個末端處置中心的地理位置、垃圾投放量、實時監控等數據,同時對239輛分類收運車實現車輛在途、線路跟蹤、人員調度等全域監管,實現監管從“線”向“面”延伸。
突出實效性,打造“功能全”平臺。結合長效管理工作機制,搭建基礎數據、積分管理、執法支持、小區投放、大件園林建筑垃圾收運處置三聯單等八大功能板塊,以電腦端、手機端、浙里辦端口三大渠道數字交互實現自動化信息采集、智能化數據分析,進一步推動治理方式創新,有效改善監管單位監管時效性低,具體管理單位線下作業效率低、整改不及時等問題,推動垃圾分類工作體制與機制的數字化改革。
突出操作性,打造“應用全”平臺。構建縣、鎮街、小區(行政村)三級數據分析圖層,根據不同統計分析需要,對各類基礎數據、積分數據、垃圾量數據進行梳理整合,通過系統數據采集與智能分析,對各鎮街執法情況、垃圾減量與資源化利用情況、居民小區生活垃圾的投收運處四個環節相關數據形成圖表分析,深度挖掘分類數據內部聯系,為垃圾分類治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撐,進一步增強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服務能力。
緊盯“三端”提升,發揮垃圾分類智能管理優勢
推動前端精準分類。在居民小區全面推廣“撤桶并點+定時定點”新模式,503個垃圾收集亭100%配置語音提醒和視頻監控,接入平臺,實現前端投放的智能引導、追蹤溯源、實時監控。同時,創新開發“生活垃圾分類搜索引擎”,破解群眾“想分不會分”的普遍性問題。至目前,全縣生活垃圾投放準確率達85%以上,實行新模式小區準確率超95%。
推動中端高效收運。在全縣域分步推廣“撤桶并點+巡回收集”清運模式,對全縣239輛環衛作業車安裝定位系統,全部接入平臺,實時監管車輛作業線路,有效避免“跨片作業”“公車私用”等違規情況發生,收運效率提升10%。特別是在縣城區推出43輛沿街垃圾收運“在線鐺鐺車”,將車輛實時位置展示在“我德清”小程序上,方便群眾提前準確掌握。
推動末端處置規范。在全縣建成城鄉環境生態綜合體示范基地1座、大型垃圾資源化利用中心2座、餐廚垃圾集中收運處置中心1座、焚燒廠1座,標準化分揀中心1座,大件建筑園林處置中心1座。在各垃圾分類收集點、農村接駁點等安裝視頻監控560余路,在市場化中標企業安裝智能監管系統和過磅系統,將數據接入平臺,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可視可控和垃圾分類智能閉環管理。
激活“三方”動能,拓寬垃圾分類惠民服務路徑
“垃圾分類+小微貸”,為個體經濟注入新活力。面向個體工商戶推出“垃圾分類小微貸”,將個體工商戶垃圾分類評級與信貸優惠政策掛鉤,個體工商戶通過平臺進行線上申請,根據垃圾分類評級和銀行風控審核結果,實現優惠信貸。截至目前,已辦理垃圾分類小微貸337起,優惠放貸1.8億元,既正向激勵個體工商戶參與垃圾分類,又幫助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垃圾分類+隨手拍”,為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以上線“隨手拍”功能為契機,全面打通群眾生活垃圾治理監督渠道,群眾通過“隨手拍”功能,對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垃圾不分類、混收混運等行為隨拍隨傳,縣分類辦根據問題清單進行快速任務分發、流轉處置,實現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受理、第一時間核查、第一時間處理”,全面打通群眾生活垃圾治理監督渠道,已解決群眾反饋問題150起。
“垃圾分類+積分制”,為助農扶貧注入新活力。構建線上線下積分兌換體系,在積分兌換平臺創新開辟垃圾分類助農“綠色通道”,上線結對幫扶地區(四川小金縣)農特產品以及當地時令農產品,輻射用戶6萬余人,積分兌換達2000余單,進一步擴大優質農特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深化對口幫扶推動共同富裕,以“小積分”拓寬“共富路”。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