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同志,你的垃圾分類沒分對,易腐垃圾中要把塑料袋取出來;同志,你的易腐垃圾中要把大骨頭拿出來作為其他垃圾處理,先別走啊,學好分類方法,明天我再上門跟你的家人講解一下啊……”。這樣的事情況經常在葡萄小區垃圾分類勸導員肖美娟這里發生。
肖美娟已經74歲了,人開朗、身體還很好,是首批垃圾分類勸導員,特別勤勞肯吃苦,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
垃圾分類勸導的工作都是忙在飯點前后,肖美娟說“這些時間點都是小區住戶扔垃圾高峰期,我要宣傳垃圾分類,還要把沒有分對的垃圾分揀出來?!?/p>
這份工作其實很不簡單,工資低、工作時間點不好,風吹日曬雨淋,作為垃圾分類勸導員,如果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就不能堅持下去,更要有相關工作知識和勸導技巧,才能進行有效的傳播和勸導。肖美娟總是積極認真參加垃圾分類相關培訓,不會就問,全面了解垃圾分類現狀,掌握垃圾分類規范。同時,她是一個特別“較真”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看到分類不到位的地方,就要把它講解到位、示范到位、還要上門指導到位,有一次,一個居民不分類扔了就直接跑了,她就追到他家里,“軟磨硬泡”勸導他要做好垃圾分類。一開始,居民都“怕”她,嫌她“煩”,隨著法律條文的宣傳,大家逐漸自覺了,也漸漸習慣和接受了她這種“斤斤計較”的工作方法。
“斤斤計較”的肖美娟只是眾多垃圾分類勸導員的一個縮影,正是她們這樣的一群人不厭其煩、認真負責的助推下一點一滴地滲透進小區居民們的生活中。
垃圾分類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生態環境關系到每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從環境衛生、文明生活的角度出發,有效的處理生活垃圾,讓垃圾分類成為全民運動,從源頭減量、在過程分類、在后端處理,實現可回收再利用、變廢為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