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新昌縣餐廚垃圾處置中心于2018年12月建設完成,位于七星街道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區,是政府投資建設的EPC項目,項目總投資3400萬元,其中設備投資約2500萬元,由北京三態環境有限公司負責日常運維管理。系統設計處理能力餐廚垃圾50噸/天,廚余垃圾30噸/天,配置預處理系統、油脂回收系統、黑水虻養殖系統、污水處理系統、臭氣處理系統和控制系統,將餐廚和廚余垃圾進行100%無害化處置后,轉化成可出售的金屬、粗油脂、黑水虻鮮蟲、蟲干、蟲粉和有機肥。處理對象覆蓋新昌城區、工業園區以及近郊的規模飯店、機關企事業和學校食堂、酒店等餐飲單位以及食品加工、集體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食物殘余和廢棄食用油脂等廢棄物。目前易腐垃圾收運、處置范圍已覆蓋全縣800多家單位,包括學校、機關單位食堂、酒店和大部分餐飲飯店等。
特色亮點
高效轉化資源
通過機械分選和黑水虻生物降解,現已成功實現餐廚垃圾處置的高效資源化利用。處置中心每日收運的50噸餐廚垃圾,經油水分離分出的油脂外銷給廢油脂生產加工企業。除雜后產生約18噸有機漿料,通過黑水虻生物轉化,80%轉換為高質量昆蟲蛋白,20%變為蟲糞有機肥。同時,對黑水虻幼蟲進行篩分,保留1%-2%送入種蠅室做種,形成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鏈閉環。
經濟效益高額回報
新昌縣餐廚垃圾處置中心采用的餐廚垃圾+昆蟲養殖生態產業鏈模式,現已逐步形成前期市場良性運作。目前,餐廚垃圾處置中心處理能力達50噸/日,通過油水分離每日可得到1噸工業用油,每噸收益為4000元,通過餐廚垃圾喂養每日產出約3噸黑水虻鮮蟲和3噸有機肥。同時,對幼蟲做深加工處理。鮮蟲用于牛蛙等水產養殖,可售3500元/噸、干蟲制成蛋白粉作為養殖業飼料蛋白添加劑,售價達12000元/噸。除去人工、水電、燃氣等運維費用,中心每年可得凈利潤約100萬元。
社會效益廣泛輻射
餐廚垃圾處置中心運行后,為當地提供垃圾分類收集、清運、處理、昆蟲售賣等生態處置鏈上的30余個就業崗位,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升級至2.0版(昆蟲生態智慧產業園)后還將提供旅游服務業、果蔬種植、科普教育等多維度的就業機會,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轉移空間。三是產品還利于民。餐廚垃圾處置中心每日可產生2—3噸純天然、高肥力、無公害的蟲糞有機肥,粗加工后即可用于農業生產。
餐廚2.0版養殖基地
生態效益成效明顯
一是純生物抑菌處理,黑水虻體內含有大量的蛋白酶、P450解毒酶、水解酶、有機酸等抗菌物質,能夠阻絕多種有害微生物滋生。同時,黑水虻在進食過程中能夠分泌有機酸抑制微生物分解活動,從而降低臭氣產生和蚊蠅滋生。相較于其他處理模式,黑水虻生物降解餐廚垃圾更加低碳環保,能夠有效減輕垃圾處置帶來的“鄰避效應”。二是高標準分級除臭,該項目創新采用“分級除臭模式”。即:餐廚垃圾在預處理、黑水虻養殖以及廢水處理的過程中產生的臭氣,根據臭氣濃度的高低分類收集,高濃度臭氣通過“兩級化學洗A+植物液洗Z”組合工藝進行處理,低濃度臭氣通過“兩級化學洗濟”后達標排放。三是有償性回收廢油。引入廢棄油脂分類處理設備,面向社會有償回收“地溝油”,通過專業處理轉化為工業用油。同時,提供預約式上門收運服務,并設立餐飲業分類回收“紅黑榜”,對分類質量達標的予以減免部分清運處理費用的獎勵,對累計多天未分類或分類質量差的實行拒收拒運等懲處措施,從源頭杜絕餐廚垃圾、廢棄油脂回流現象產生,保障居民餐桌食品安全。
打造城市綠色循環綜合體
為進一步擴大城區餐廚垃圾的收集處置范圍,并進一步推廣餐廚項目處理工藝,進一步健全完善建城市綠色循環綜合體項目,我縣深耕集黑水虻養殖、深加工、設備研發與智能制造為一體的新型產業鏈,建設餐廚2.0項目,打造集處理終端和宣傳平臺為一體的綜合性亮點項目。城市綠色循環綜合體項目包括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廚余垃圾處置中心、糞便及滲瀝液處置中心,三個中心相對獨立,又有機結合,廚余垃圾處置有機物進入餐廚垃圾處置中心用做黑水虻養殖,滲漓液進入滲漓液處置中心協同處置;餐廚垃圾處置中心黑水虻養殖產生的蟲糞與污物處置蟲絮化烘干后的糞便按比例混合,可變為上好的有機肥。
城市綠色循環綜合體
廚余垃圾處理中心項目處理規模為30噸/天,處理工藝采用“廚余垃圾物料接收+生物質破碎分離+擠壓脫水”,廚余垃圾滲濾液運至新昌縣廚余糞便處理及滲瀝液處理廠進行處理,無機固渣外運處置,有機固渣供黑水虻養殖利用。廚余垃圾處置中心目前已覆蓋了城區7個菜場和30余個垃圾分類示范小區。
餐廚預處理設備
餐廚垃圾循環利用宣傳教育中心項目是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于一體的垃圾分類科普教育基地。設有“科普教育”“亮點宣傳”“實景展現”“游戲互動”“榮譽榜”5大區域。入口設置時光隧道,分享垃圾分類全流程相關知識,展示處理工藝和成效。中心突出高智能展示,采用一體閱讀、全息影像展示、滑軌式互動、VR參觀、墻面投影、分類游戲競賽及課堂演講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餐廚垃圾循環利用+黑水虻養殖生態產業鏈,以“沉浸”“交互”體驗護航垃圾分類、綠色文明發展深入人心。
餐廚垃圾循環利用宣教中心
設施工藝流程圖
分類模式、清運模式:
設施工藝:
下步打算
一是提高農肥利用。做優黑水虻蟲糞有機肥深加工處理,通過添加菌種、高溫發酵等處置方式,提高有機肥肥力。下階段,將打造有機肥示范田和黑水虻蟲糞有機肥專有品牌,通過果蔬種植試驗和品牌化運營,不斷提升黑水虻生物處理餐廚垃圾模式的產業附加值。
二是優化產業效益。2021年,新昌縣深耕集黑水虻養殖、深加工、設備研發與智能制造為一體的新型產業鏈,建設餐廚2.0項目,總投資約8000萬元,建成后可處理餐廚垃圾物料100 噸/日;通過全自動智能化車間養殖后,生物蛋白轉化率由35%提高至45%;單位垃圾的鮮虻產量從10%提高至15%以上,預計每天可產鮮蟲為20噸,有機肥15噸;人工成本降低60%以上。
同時,為進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分類源頭分類質量,提高易腐垃圾收運處置量,新昌縣率先搭建“易腐垃圾智慧收運平臺”,在易腐垃圾清運車輛上安裝車載定位、稱重計量、AI攝像頭等設備,通過智慧平臺對清運車輛、收集點位實時監管,并固定清運車輛、路線 、時間,實現“公交車式”收運。目前易腐垃圾智慧平臺收運已覆蓋全縣大中型餐飲業、企事業單位食堂、小餐飲等共889家商戶,有效杜絕中端“混裝混運”,促進前端精準分類。
推廣前景和適應條件
我國畜牧業處于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過渡階段,勞動力對于畜牧業的推動更為明顯。用較低成本將餐廚垃圾轉化為昆蟲蛋白源飼料,在消除環境污染的同時,為市場提供動物蛋白源飼料添加劑,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黑水虻繁殖速度快。據測算, 一對黑水虻六個月內如果不受外界干擾能繁育3000億個蛆,可積累純蛋白750多噸。黑水虻從卵發育到成蟲,一般只需20~25天,由卵到成幼蟲,只需 4~5天,周期短,繁殖快,產量高。
蟲卵蛋白產品
抗病力強很少發病。黑水虻出沒于骯臟之地,置于不計其數的病菌之中。而黑水虻卻能安然無恙,不會被這些病源物感染。黑水虻幼蟲的生命力極強,食糞便從來不得病, 其他動物無法忍受的腐臭環境卻是黑水虻的樂園,這緣之于其優異的免疫功能,飼養黑水虻一般不用為防病費心可大大節省病費用。黑水虻質動物蛋白飼料,黑水虻幼蟲干一般含蛋白質45%左右,含脂肪幼蟲是優 30~35%同時還含有豐富的各種氨基酸,其中父需氨基酸總量是魚粉的2.3倍,蛋氨酸,賴氨酸分別是魚粉的2.7倍及2.6倍,明顯高于魚粉。
黑水虻渾身是寶。黑水虻蛋白不僅可以作為優質蛋白飼料, 而且可以提取蛋白粉,開發高級營養食品, 生產過程中可以同時得到脂肪、抗菌素、凝集素等多種生化產品。抗菌蛋白可以消滅一切真菌微生物,具有極強的殺菌作用。黑水虻蛹殼更是提取甲殼素的上好原料, 甲殼素被譽之為除糖,蛋白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外,人體必需的第六生命要素。黑水虻生產簡單易行 生產黑水虻既不需要任何防疫措施,也不需要現代化廠房,在民用水電設備下保溫、 供糞、防逃,即可規模生產。不產生有毒物質,不污染環境,黑水虻可稱得上是出色的化工工程師。
綜上所述,可見黑水虻處理垃圾市場潛力很大。再加上黑水虻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及再生能力強、食物轉化率高等特點,若能規模化養殖,前景十分廣闊。尤其是類似新昌等規模的縣級小城市,可替換原有厭氧發酵餐廚圾處置廚垃工藝,減少滲濾液和污泥的環境污染,將昆蟲養殖業和餐廚垃圾處置設施相結合。推廣黑水虻養殖餐廚處置工藝并不需要苛刻的地方資源條件或者經濟實力,更需要的是技術的廣泛宣傳引導和政府的政策性扶持。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