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裝修(大件)垃圾是困擾社區和居民的一大“心病”——舊屋翻新后的大件家具、裝修垃圾往哪里放、往哪里運,不僅關乎每一個家庭或小區,也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
近三年來,鄞州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專門制定《關于進一步規范裝修(大件)垃圾管理體系建設的方案》,通過規范前端投放場地、規范收運企業、建立智慧化收運監督系統、投用嵩江西路大件垃圾處置設備等一系列舉措,逐個逐項解開裝修(大件)垃圾管理鏈條上的“千千結”。
截至目前,鄞州區556個小區,已有194個小區設置裝修(大件)垃圾密閉化投放容器或垃圾房,362個小區采取預約上門收集,裝修(大件)垃圾“亂投放”“無處放”等難題正逐步得到解決。
因地制宜規范源頭管理
裝修(大件)垃圾投放一向是社區管理中的大難題,長期以來存在著場地設置不規范、源頭分類不規范、管理制度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整體呈現無序、粗放狀態。
對此,鄞州區首先從規范源頭投放場地入手,通過進社區宣講、走訪等方式普及相關規定,一方面要求居民先裝袋或捆綁后再投放,另一方面要求社區、小區健全投放場地的分類隔斷設置,并張貼明確的分類標識,實行集中暫存,并為預約收運打好基礎。
與此同時,該區還在全市率先試點,整合資源搭建裝修(大件)綠色智慧平臺,在投放環節居民不僅可以選擇“線下”暫存制,將裝修(大件)垃圾暫存到指定的投放(暫存)點,再由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聯系收運單位進行收集;也可以選擇預約制,借助該平臺自行預約拉臂箱體或車輛,實現裝修(大件)垃圾從家門口到收集車(箱)的“一站式”收集,有效解決投放端與運輸端的銜接問題。
在一系列措施出臺和各方群策群力中,鄞州各社區、小區結合自身實際,推出了不少實用做法。去年8月6日,東吳鎮政府出資建的全區首個規范化裝修(大件)垃圾及綠化廢棄物投放點,分別在東吳鎮林景家園、小白山水、吳韻山水苑小區建成投用。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一投放點隔斷為3個獨立功能區,從左至右依次是綠化廢棄物、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投放點,整個區域干凈整潔。此前,這三個小區由于沒有明確、固定的投放點位,大件垃圾、裝修垃圾等往往露天堆放在單元門口、綠化帶里,造成環境臟亂、下雨天污水流溢等問題,嚴重影響小區環境。“有了規范化的投放點,大件垃圾、裝修垃圾、綠化垃圾不再亂扔亂堆,小區環境更整潔美觀!”東吳居委會黨支書記介紹。
位于東勝街道的泰和家園小區建于2000年,近年來二次裝修居民較多,同樣存在著大件垃圾、裝修垃圾隨意堆放問題。為此,社區和物業商量,引入了可移動的智能拉臂箱,該箱體高0.6米、寬2.1米、長4.2米,可以承載一周垃圾量,并與裝修(大件)綠色智慧平臺相聯通,一旦超過90%的暫存量即通過平臺發出預警,收運單位接收預警后便前往清理?!白詮挠辛诉@個拉臂箱,大大方便了居民存放,裝滿后收運單位會過來將原箱拉走,再更換一個空箱子,不僅環境衛生整潔干凈了,收運也很方便。”泰和社區黨委副書記藍衛明說。
東柳街道楓丹馨園小區則實行裝修(大件)垃圾“不落地”,規定住戶裝修前簽訂裝修合同,并交付押金,合同規定產生的裝修(大件)垃圾由住戶清理,且不可在小區公共區域堆放超過24小時。若超時未清理,由物業代為清理,同時在裝修押金中扣除相應費用。此外,居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大件垃圾采用預約制,由物業上門收集并運輸。目前,小區環境提升了不少,之前經常能見到堆放在樓道旁的大件垃圾目前已難覓蹤跡。
居民通過智慧平臺自行預約車輛,實現裝修“一站式”收集
數字賦能打造智慧清運
裝修(大件)垃圾管理環環相扣,中端收運作為連接前端與末端的重要一環,也因標準不明確、車輛要求高、管理難度大等原因,長期存在市場無序、運輸散亂、去向不明等亂象。為逐步扭轉這一局面,鄞州區創新性實行“準入制+政府兜底”的“雙軌運行”模式。
針對在鄞州區從事裝修(大件)垃圾收集運輸的單位,專門發布《裝修(大件)垃圾作業車輛配置要求》,對車輛外觀標識、密閉情況、車載監管設備等作出具體要求,在滿足辦理營業執照,車輛達到國五以上排放標準、完成密閉化和智能化改造、統一外觀標識等一系列條件后,必須到鄞州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備案,并納入裝修(大件)綠色智慧平臺監管,從而逐步淘汰三輪車、小四輪等落后收運方式,杜絕“滴漏灑”、亂處置等收運現象,推動裝修(大件)垃圾收運市場優化升級。截至目前,已有38家公司,156輛運輸車輛納入平臺監管。
針對部分無物業小區,該區則委托國有企業采取兜底服務,補齊無物業小區管理短板,確保全區裝修(大件)垃圾“一盤棋”統籌推進,目前已覆蓋東勝、明樓、白鶴3個街道的14個無物業小區。
借助裝修(大件)綠色智慧平臺,鄞州區綜合行政執法局能夠實時監控所有規范化收運車輛的車載視頻和車載定位,并能夠對末端處置場所過磅稱重系統、視頻監控系統、車牌識別系統等進行全程查看。平臺還能夠對運輸車輛的運行軌跡、收集量以及傾倒場地、傾倒量進行后臺監控和比對,防止亂收運、亂傾倒,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裝修(大件)垃圾監管的放大、疊加作用,從根本上保證“來源可溯、去向清晰”。
前端投放環節,社區建造規范的大件(裝修)垃圾暫存點
硬核設備補齊處置短板
處置設備短缺、場地臟亂,也是裝修(大件)垃圾處置過程中的一大短板。為破解這一問題,鄞州區選擇“兩條腿”走路——既積極上線新型大件垃圾破碎處置硬核設備,又堅持提標改造原有場地。
今年來,由政府投資建設的嵩江西路固廢綜合轉運站、鄞州區中心城區裝潢垃圾循環處置利用中心均安裝設置了大件垃圾破碎處置系統,平均每小時能夠處理大件垃圾45噸,能夠有效滿足鄞州中心城區大件垃圾處置需求,有效填補大件垃圾處置短板。
與此同時,該區積極對原有的裝修(大件)垃圾中轉處置場所進行提標升級,發布了《裝修(大件)垃圾中轉、處置場所設置要求》,對照場地密閉圍擋設置、路面硬化、車輛清洗、抑塵降噪、雨污分流等標準,在全區范圍內持續排摸提升中轉場所、處置場所,對8家符合條件的資源化利用企業予以公示。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障市民權益,該區堅持采取備案公示制度,要求5家具備資質的收運單位、8家規范化運行的資源化利用企業承諾最高收費價格,接受社會監督,嚴防裝修(大件)垃圾管理規范化過程中出現價格虛高行為。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