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臨安區通過聯合第三方科技公司(杭州市臨安區環境有限公司),打造政府主導、市場主體、智慧一體的再生資源體系,從“夯實基礎硬實力”和“提升管理軟實力”兩方面著手,建成運營年處理5萬噸的分揀中心和88個回收網點,共投入回收車輛23輛,服務用戶超5萬余戶,實現區域分揀設施全覆蓋,有效推動生活垃圾的持續減量,2022年全區垃圾量同比減少1.83%。
全域覆蓋、智慧賦能,夯實基礎“硬”實力
(一)增設網點、便民利民,實現分類網點全覆蓋。通過建立88個回收網點實現全品類精準分類回收,區域再生資源收運體系全覆蓋。在小區合理擇選回收網點,定點回收紙類、塑料、織物等六類可回收物,垃圾減量成效顯著。如錦城街道恒晟逸家小區,自網點運維以來,生活垃圾從平均每天6桶減少到4桶,減量率達33.3%。
(二)完善設施、集約分揀,提升全品類分揀能力。健全回收體系頂層設計,統一推進臨安區配套分揀中心落地。2019年城區首個全品類分揀中心建成投運,總占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2022年10月底前將新增全品類分揀中心1座,面積約1萬平方米,實現全區年回收分揀能力超過7萬噸。
(三)數據采集、精準分析,賦能傳統產業鏈企業。配套建設綜合分揀中心的同時,統一23輛回收車的外觀并配備智能終端設備,實時接收互聯網平臺訂單信息。建設區級再生資源產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對每個回收網點的居民端App和回收人員App進行數據采集,實現前端到末端的數據聯通,為垃圾分類回收減量的精準管理提供數據分析,賦能傳統產業鏈企業,成功打造智慧、高效的分類回收系統。
全品類再生資源分揀中心
規范組織、配套機制,提升管理“軟”實力
(一)整編隊伍、統一管理,組織規范化持續加強。區綜合行政執法局聯合企業,對閑散的廢品回收人員進行整合,開展專業培訓,統一登記備案、統一回收車輛、統一服裝證件和統一回收集中,全區有100余名“游擊隊”整編升格為“正規軍”。通過試點,實現“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有效融合。
(二)打通節點、以利驅動,提高居民分類積極性。以利驅動居民源頭分類,將“去中間化”的優勢讓利前端分類主體,前端回收價格得到有效保障,市民通過手機終端APP、微信小程序等,實現所有高低價值可回收物“有償投放”。如紙板類市場價0.8元/斤,網點回收價1.2元/斤,居民分類投放可回收物的積極性得到全面提高。
(三)正向激勵、獎補結合,實現可持續良性發展。探索制定相關財政扶持政策和配套機制,為垃圾分類源頭減量賦予“動力”,確保低價值物充分回收。對前端回收網點、區域分揀中心等基礎設施給予一次性補助。同時,由區級財政對每個回收網點按5.6萬元/年給予運營補助,累計投入超1000萬元。另外,對工作推進較好的物業公司,采取“以獎代補”形式給與支持,充分調動物業積極性,實現保障體系良性長效運行。
城區再生資源回收站點
農村再生資源回收站點
“軟硬兼施”打造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成效顯著
(一)前端減量效果明顯,資源回收量持續增加。自88個回收網點正式運營以來,已累計完成5.4萬人次的投放回收,日均量54.7噸,其中分類優秀小區日均回收量超過150公斤。從回收類別看,回收總量比重前三依次是大件垃圾、廢紙張和廢織物,分別占比48%、21%和9%;大件垃圾、廢玻璃、廢織物、廢泡沫等低價值可回收物比重高達61%。
(二)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居民參與度穩步提升。根據互聯網平臺數據分析,自2019年9月上線運營以來,累計參與再生資源有償投放的居民達5.4萬人次,分類投放正確率超過90%。分揀中心投入運營以來,共組織接待學生、居民、政府機關教育互動、參觀體驗超過千余人次,成為“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融合模式的形象和成果展示窗口。
(三)智慧物流集約分揀,實現全鏈條高效運轉。自區級再生資源產業互聯網平臺投運以來,累計接收上門回收訂單8100余件。針對廢舊家具、廢舊家電等大件可回收物,采用配備智能回收設備的車輛預約上門回收,全年累計回收超4000件。平臺有力地推進了信息無縫高效銜接,使源頭分類投放的可回收物快速運送至綜合分揀中心,極大提高了運轉效率。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