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王世琪 陳文文)如果把你所居之城一年的天空“顏值”拼湊起來,會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城市的“藍天拼圖”,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這是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文口號。時隔17年,中國再度舉辦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6月5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千余名嘉賓齊聚杭州,共同參與這場全球規模最大的環境盛會。
曾記得,6年前,從歲初到年終,中國多次遭遇大面積重污染天氣,華夏大地面臨“心肺之患”。一場史無前例、波瀾壯闊的藍天保衛戰全面打響。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
回眸那個金秋,對于黨的十八大布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歷史意義,浙江的感受格外深切。無論是空氣質量提升,還是PM2.5下降幅度,浙江均走在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重點區域前列。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藍天保衛戰中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已經成為浙江治氣的亮點。
聯合國環境署代理執行主任喬伊斯·姆蘇亞曾在中國生活,此番來到杭州,她對中國空氣質量有了全新的認識:“中國曾經是一個空氣污染很嚴重的國家,但治理空氣污染的進展非同凡響!”
非同凡響的進展,依賴鐵腕執法。曾經的浙江也是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海濱港口,巨輪黑煙滾滾;“散亂污”企業集聚扎堆,工業廢氣肆意排放;黃標車隨處可見,身邊的污染讓行人叫苦不迭……每個浙江人心中都“種”下了一個愿望——藍天白云何時常在?
保衛藍天,從細微處開始。光是柴油貨車治理這一項,“當場攔停”“現場罰款”“開具限期整改通知書”“未改再罰”……這些“強硬”的執法手段,已在浙江多地鋪開,僅2018年,浙江淘汰柴油車兩萬多輛。
“811”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行動從2003年開始相繼展開,16年久久為功,改善空氣質量的目標始終如一。2018年,一張6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空氣質量成績單,讓浙江成為中國地圖上一抹亮色。
今年3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在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期間稱贊道:中國在應對國內空氣污染方面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領導力,在推動自身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同時,也致力于幫助其他國家加大行動力度。“我們在浙江,看到了這樣的領導力。”聯合國一位官員為浙江治氣點贊。
浙江大地正上演一場天翻地覆的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優化升級,從企業、工業園區到臨港經濟區,昔日空氣治理的“重點對象”舊貌換新顏——
2016年春天,伴隨一聲巨響,杭鋼煉鐵廠高爐煙囪應聲倒下,“黑金剛”完成了向“綠巨人”的蛻變,與此同時,散落在城鎮農村的小煙囪也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浙能嘉興電廠前,一塊刻著“中國首臺超低排放機組”的石碑宣告著浙江治理工業廢氣的決心,鋼鐵、水泥、玻璃等廢氣大戶行業相繼完成清潔排放的改造;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高壓岸電系統取代了船上柴油發電機,讓巨輪黑煙不再。
防患于未然,成為浙江治氣工作的常態。體制機制的創新,讓浙江趕在污染到來之前做好充分準備——
企業預警,省級聯動,省、市、縣三級和企業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的建立,讓浙江對重污染天氣不再后知后覺;全省237個清新空氣監測站點捕捉空氣中的微妙變化,讓“清新空氣示范區”建設有據可依;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下,秋冬季大氣聯合治理持續深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浙江省重污染天氣為零天次。
“浙江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之大前所未有。”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數據顯示,2018年浙江11個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8%;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平均為85.3%,比上年上升2.6個百分點。提前完成《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出的目標。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外方首席顧問魏仲加了解了浙江大氣污染治理情況后說:“在空氣治理方面,浙江不僅是中國的標兵,也是世界的標兵,我們希望浙江的治氣經驗能夠推廣普及,幫助到世界上那些深受空氣污染困擾的國家和地區。”